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对慧远在《大乘大义章》中佛学立场的再检讨

    寂灭清净者,身亦微细,微细故,说言无。…又如变化法中,说欲界变化色,依止欲界四大;色界变化色,依止色界四大;菩萨法身如是,似如变化,然别自有微细四大五根神通,非可以三界系心、及声闻心,所能见也。若得菩萨...

    吴 孟 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361693.html
  • 般若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

    复次须菩提,菩萨摩诃萨,行般若波罗蜜时,不见是法、是非法,不见是过去法,是未来现在法,不见是善法、不善法,有记法、无记法,不见是有为法、无为法,不见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不见檀那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羼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161919.html
  • 论观音形相之递变

    无相页196观音菩萨因救世之权宜方便故现有相,实则其理体应以无相视之,持此说之理由乃依经典所载「色界天人已无男女相的差异,观音之报身是一生补处之等觉菩萨(注六)理应完全脱离有相而说无相」。菩萨以其悲心...

    林福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3862198.html
  •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

    31],即使不依色界或无色界定,也能达到解脱的境地。  虽然后代的论书或注释家,曾记载这样的看法[32],但这样的诠释,并非全然没有问题。如须深向佛陀求法而说:“唯愿世尊为我说法,令我得知法住智,得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4962284.html
  •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

    色界。所谓身也,散滓秽为欲界,所为尘境也,经云:三界虚妄不实,唯一心变化,夫内有一生,即外有无为,内有二生,即外有二为,内有三生,即外三界,即内外相应,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。”道安解&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3462442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自觉与行佛

    三界之别,所谓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无色界四天;甚至佛的国土也有东方与西方之不同。在现实人生里,世界上有许多国家、种族的不同,这是不争的事实,而在各种不同当中,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、被征服,不但国土不容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3862497.html
  • 试论天台止观之渊源

    色界、眼识界,耳界、声界、耳识界,鼻界、香界、鼻识界,舌界、味界、舌识界,身界、触界、身识界,意界、法界、意识界,是名种种界。”[35]此处观察眼、色、眼识等十八界,也就是观察根、境、识的交互作用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5562583.html
  • 破除渴爱、我慢、贪欲

    所有范畴,而表现为渴爱、无止尽的需要,以及一向匮乏的状态。这个渴爱是下一偈颂的重点。  当欲望完全消失,甚至对色界或无色界的欲求也永远消失时,在阿罗汉的阶段,贪欲「完全断除」。由于贪欲的灭尽,其不可...Distracting Thoughts),苏摩长老(Soma Thera)译(Wheel No. 21)。  (4) 佛教的宇宙论承认三界的存在-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人道属于欲界。不来者死后将投生到色界,并在该处...

    向智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462640.html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1)

   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  作者:班迪达尊者  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 —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,便可止息轮回之苦,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,得以完全停止;  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──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。   为此,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,因而能超越欲界、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。  第 1 觉支 念   第一个觉支是「念」(sati...

    班迪达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262649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对妇女“无子之苦”的救度

    、刀杖等诸为仅是人道所受苦报的狭隘看法,而将果报苦的范围扩大为三界六道;除此之外也能让人深信:造种种恶业必然招感苦果,是以即使是贵为帝释天都不免受阿修罗有刀杖杀害之苦,禅定甚深的色界三禅天也逃不过果报...

    释大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162694.html